【国学与经典】五常学习仁1-2

筑居网 人气:2.28W

  五常这几个简单的德性中蕴藏着怎么样的枢机奥秘?如何检验我们内在的五常?自性中的五常是什么样子?它们彼此间又有什么关系?我们该如何慢慢养起我们的五常呢?从开始我们开始【国学与经典】五常的学习,希望通过学习大家能够真正的了解五常,并培养起我们的五常。

【国学与经典】五常学习仁1-2

  又故圣贤将五常一仁义礼智信的次序排列,它其实是有意义的,它其实是隐藏了这个五常,它是要相克才能够相成的一个道理存在的。例如,仁它是要靠义气来克的,就是金受木克;义属金,义要靠礼来克;礼属火,金要受火来克才能成气;礼属火,要靠智属水,火受水克才能够成才;智属水要靠信属土来克。仁义礼智信这个次序,仁被下一个字克义,义被下一个字克叫做礼,礼被下一个字就是智,智又被下一个字就是信来克,信又克谁呢?信又受木来克。这就意味着五个美德虽美,但再好的美德也不能够过多,否则便成为一种法执。然而修行者所认定的美德,都容易因为执着其美,要加强它的美而使得它一下就过多了。如此一来,变成矫情,我们称为法执。为了警示后人避掉这个可能发生的法执之病,因此在这个五常的每个德性的后面都紧跟着另一个德性来克制它。 例如,仁多的人要用义来节制,义多的人要用礼来节制,礼多的人用智来节制,智多的人要用信来节制,而信多的人又要用仁来节制。以及每个德性都需要发挥另外一个德性的功能来节制它,才能使其发挥到恰当好处,才能产生的利益。否则一德过多无制变成滥情,五常一失衡五行就跟着偏枯,而与赋性之初越来越远。要练到五气朝元,对不对。那个五气有一个中和平衡的一个份量存在,不能够一德过于偏枯,所以才用仁义礼智信这样的排序来突显它相制相成的一个重要性。例如说仁是个美德,仁因为它是美德所以你一直做,你会完全做到这个美德上面过多的时候,有一种矫情,而且会妇人之仁,那个时候用什么裁制呢?叫做义,做一个义那个仁马上就得到中和了。故五德之美在于它能够因时制宜,能做适当的节制。因此,君子有时爱仁,有时误仁;有时义,有时不可义;有时礼,有时必须无礼;有时智,有时必须含混;有时必须信,有时必须要诈。譬如说用兵的时候,你可不可以老实和他讲,那就不行了。它有时信有时诈,这是必须因时制宜的。所以孟子才有说,言不必信,信不必果,惟义所在。言不必信,信不必果,不必一定信,不必一定果,看当时因时制宜。又有非礼之礼,非义之义,大人弗为。这样的一个说法,这个礼义若是超过了因时制宜的范围,的礼也会变成无礼,的义也会变成无义。所以大人审视它的节度来做调解。这个在这儿就说明,

  这五德必须相制相成因时制宜,乃人止于赋性之初的至善之地。这是五常依仁义礼智信之排序的为人大意所在,这个是有志于深入五常的学者所不可不知的。 那这样子说会不会太复杂,其实做法很简单。就是你觉得你哪一德过剩,那你就做克制它的那一德。你不需要损这个德,你只要做另一个可以克它的那个德。比如说你觉得你太过于滥好人了,那你要做哪一德呢?就做义你就对了。这个了解的意思,做起来很简单其实没那么复杂,但我们要知道这个原理。这个五常虽然有相制相成之意,但也有相生相成之理存在。因为五行之德,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又生木。故仁多可以生礼,礼多可以生信,信多可以生义,义多又可以生智,智多又可以生仁。亦即去护持一德的发生,五常里面一德的发生,亦足以接续生出其它的四德来。因为它生是相序的,当你木做过多了就会生火,火被木生多了它会生谁?它就去生土,它是这样水因克而后进,你看水在里头这个洞填满了多出来东西是生哪里呀?生到去填满下个洞,下个洞填满了再生生生再去生下一个洞,这是一样的道理。我们把仁义礼智信偏枯的那里想象成五个洞,你总得先选一个洞,那个洞把它填满了,溢出来的水回到哪里去呀?就流到下一个洞里面去。这是一样的意思。 因此,对于五德未开始护养的初学来说,采相生之礼则是更神秘而易进的一个方式。因为你五德都还没有养,现在就考虑一个相克的问题,就像草还没有长,你就想到要砍下来锯它有没有。这样就没有办法养了,对于初学来讲,采相生之礼制是非常容易进的。故初学五德之人绝不能贪多,以多则烦,烦则乱,乱则无成,所以不能贪多的意思就是说五常不要想一次吃完它。就像我们那个涓涓的溪水在流,你不能一次奢望它灌满五个水塔。各位这样对不对。你要指望它能够现在就能够灌满一个这样就不错了。所以修这五德不能贪多,多就繁,繁就乱,乱就无成。是故若能实地在言行心性上护持一德渐渐的去成长,则其它的四德也就慢慢慢慢的含藏在其中。这个便是初学含养五德,能否成功的一个枢机所在。因此《论语》里面有这么一段说:子路有闻,未知能行,唯恐有闻。子路听到个道理,听到个仁,很好很好,这个仁还没有做,很怕见到义;义还没有做,又听到一个智;又听到一个礼;怕的要死,为什么?因为会多则乱。一德尚未能够发生,连苗都还没有长出来。然后就想同时去护养很多别的苗。对于德行未稳,根基未固的人来说,种的越多就越看不到成长越乱。例如《论语》里面有一段,好于多才多艺的冉求跟夫子的一段对话。冉求说:非不曰子之道,不是我不喜欢夫子你的道;力不足也,实在是我没有那个多余的力气可以做的这么好。孔子说: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汝画。他说果真力量不够的话,就像走路走到一半,走到都没力了,那个马跑到一半都没力了,接下去一步都走不了了,他没有精力去走别的地方。可是呢,冉求的多才多艺,这也学那也学,忙着学这忙着学那。你只是没有把这基本的做好,可是我看你的精力都跑到别的地方。他说这是你画地制限,不是你没有能力。冉求忙于多才多艺,多德多行的一种追求。,必失去可以真正成长的一个焦点。若能在起初立德的时候集中一个焦点来用功,那么这个成功的机率就大为提高。因此,初学五德,便要集中你日常的注意力。 先去护养出五德中的任何一德来,哪一德重要呢,都一样,它都会相生的。你自己选,选一个你认为对你来讲是重要可以成功的,可以帮助你成长的。选出一个德来,好好去护持它,去行持它,先不要去想别的,就护持那个德,让它发苗成长,见之于茁壮,如此才能有五德具全的。待这五德都已经渐渐都慢慢得到成长,我们再来检视它是否过度,是否需要用别的德,加强别的德来节制它,那个还不迟。所以,仁义礼智信虽然是讲相制相成之礼,但对于初学来说,其实是没有这个必要。因为现在初学来说,五德是干枯的,你现在所需要的是什么?是相生相成之礼,这个我们现在开始就是要先了解这个原理的。此事不需一德为养者,庸人自扰。还不要先考虑到相制相成的问题。这个便是古人,为学与师教的一个大本。然而护养一德很难吗?孔子说有人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说有的人能够用一整天用力检视他的仁德、仁心、仁性、仁行有没有啊?我未见力不足者,如果有的话,我不曾看过说力量不够的,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有吗?可能有吧我没看过。他一辈子还没看过,我活了六七十岁还没看过。其实意思是告诉我们说,如果真的要去护持你的一个德,他这边是举仁,用力于其仁。它用一个仁字已盖含五德了,当然你也可以给它改成一日用力于其义,或一日用力于其礼,这样改都行的。有会力量不够的吗?他说不可能的我没有见过的。为什么护养一德不可能没有人力达到?因为这个是固有之,这五常是固有之的,金木水火土也是固有之的。在里面就有的,我们不需要到外面去找,我们只需要静下心来就能够发现。连刚刚出生的小孩身体里面也充满着它,所以我们不需要花任何的力气就能找到它,能够护养它。世上千千万万的事业,虽然你十分的愿意,但无法保证你的成功,你都有失败的可能。唯独这件事,就护养你的五常之一,随便找一个去护养它。只要你愿意,每个人都可以成功,不花任何力气,也不用任何资本,对不对。就能够成功,也不会另外要花你的时间都不用。只要你愿意在日常生活中集中你的焦点,护持一德,那么你便能够获得接续相生的成功。这是一德成功,其它德还接续会成功。世界上还有比这更简单、更便宜的事情吗?学习心得 学习、工作、家庭生活中,我们总希望把握很多,但常常事与愿违。其实,只要你把握住一个焦点,从一个方面成功,其他的也就顺势成就了。

  所以生活不能太过急于求成,把握住关键,才是成功的秘诀!~心得体会1: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张庆祥讲师讲五常的时候说,五常“仁、义、礼、智、信”是有关联性的,其中一德落实好了,其他四德也都会做好。同理,一件事情,如果其中一个环节做好了,其他环节也都会做好。把这个“仁”落实在工作上,就是在工作过程中多为别人着想,做好自己的事,不给别人添麻烦。如果自己的事已经做好了,还有余力,再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因此,只要我们在工作中落实这个“仁”,大家互帮互助,理解支持,任何事情都会顺理成章,皆大欢喜。心得体会2: 颜回“三月不违仁”的事例人人皆知,事实上,践行“仁义”并不简单,仁义就像是生活的方向盘,又很像人心的油门及剎车,在生活的每一分每一秒都要行持持续地为他人好,用成人成己的态度,做正确的事,说对的话,让身旁的人、让家庭、让公司、让社会充满正气,这就是在行仁义了吧。孔圣教导我们是为了让我们能涵养、护持自己和别人本性里的“仁、义、礼、智、信”,使我们的身心都更加茁壮和健康!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值得我们学习。阅读国学经典,在扩大我们的阅读量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的思想、行为,让的国学经典始终伴随着我们健康成长,让我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并使之发扬光大!